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题研究 >> 正文
“心育”让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
http://www.jojy.net  2006年11月22日    点击数:2275
 
——南平市教育学会2005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中期报告
 
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新民
 
    2005年3月,由笔者与同事练昆茂共同申请并联袂主持的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经建瓯市教育学会、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评审,正式立项。同年4月,经南平市教育学会秘书处组织专家组评审,确定为“南平市教育学会2005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参加课题实验有建瓯市、政和县、松溪县21所中、小学校共计128位教师。2006年10月,经南平市教育学会秘书处同意,课题组主持召开第三次课题协作研讨会,对实验情况进行中期小结,现特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1、课题提出的动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在中小学读书人数的增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深感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馈乏;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感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抑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在我国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就基础教育而言,仍然是以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尚未有明确的“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的位置。严格来说,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了“德育”的范畴。2002年8月,尽管教育部下发了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我们注意到,在南平市范围内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就实际的教育而言,仍然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而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校尚属极少数。笔者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校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它不仅仅应该直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而且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根据《纲要》中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我们决定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掌握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中,让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小学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团体教育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课题组于2005年4月发出“关于吸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实验学校的通知”,要求有意参加课题实验的学校履行以下职责:一是尽可能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议选用由福建师大十一舵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或《小学生心理健康》);二是全体教师都要较好地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年级的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实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课题协作研讨;五是每个实验教师每学期要交一篇论文或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或个案咨询报告;六是承担该实验的学校课题所需经费自筹。通知发出后,先后有27所中小学申报参加实验。经过审查,课题组最后确定21所中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其中,建瓯市15所中学,4所小学,政和县1所中学,松溪县1所中学。
    3、课题实验的步骤
    课题组在选定实验学校的基础上,特邀福建省特级教师、南平市教育学会原秘书长王重基;建瓯市教育局副局长兼建瓯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建瓯市心理学分会会长陈泉和;建瓯市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建兴作为课题指导,于2005年6月组织召开“南平市教育学会2005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开题会”,制定了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实施的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4月-6月)。
    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设计研究初步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组织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思路;选择子课题,落实研究任务,制定实验的具体措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5年7月-2006年6月)。
    根据课题方案组织实施,全面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的内容、方法、策略;进行相关研究,各子课题组完成实验教师培训、方案创立、实践验证、成果评选等工作。第一步,组织培训会议,宣传该课题的基本思路,动员广大教师研究各学段目标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第二步,开展实践验证,修订完善实验计划;第三步组织子课题优秀成果评选,研究测试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推荐优秀成果(论文、案例等)参加总课题组的交流、评选及成果展示。
    第三阶段:深入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元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验。
    第四阶段:课题的总结、评估、完善阶段(2007年2月-6月)。
    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实验教师,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课题成果;总课题组组织评审组进行评估鉴定。在对子课题评估鉴定的基础上,写出总课题实验报告,接受南平市教育学会专家组的评估鉴 定。
    第五阶段:课题成果推广阶段(2007年9月-12月)
    总课题组和实验学校通过各种会议、教育信息网、报刊杂志,积极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多数实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从课题实验启动至今,课题组先后召开了三次协作研讨会,比较全面地了解多数实验学校的领导均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建瓯市小桥中学是一所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该校的校长江昌标,不仅大力支持学校子课题组的研究,而且亲自参与实验,他所撰写的文章《谈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还被省普教室主办的准CN刊物《福建教学研究》采用。该校实验教师紧紧围绕“四优化”(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的心育因素;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化学法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2005年该校在建瓯市教育局组织的年终办学效益评估中荣获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常规评比先进单位;2006年中考合格率榜上有名。
    2、半数以上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得当、效果明显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许多实验教师总结了不少“心育”的好做法。比如建瓯市第一小学张小珍、张琼秀等12位语文教师,努力挖掘小学语文教学潜在的情感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通过一些语文课外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与途径,颇有成效。有两位实验教师先后上一节省级公开课《畅游快乐学习大本营》、一节南平市级公开课《爱发脾气的孩子》,分别得到专家和听课教师的好评。再比如,建瓯市第三中学林建等实验教师,注重在各类的主题活动中渗透丰富的心理辅导内容;政和第三中学宋喜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接纳”、“善于倾听”,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建立了师生良好的亲情关系;松溪第三中学伊良勇等实验教师,注重学生考试心理分析与辅导,总结了几种有效的做法,取得可喜的成绩。因而,半数以上实验学校顺利通过了总课题组的中期评估。
    3、实验教师多篇专题论文被发表或者获奖。
    截止2006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有4篇文章分别在省级CN(含准CN)刊物《福建教育》、《福建教学研究》或国家级CN杂志《班主任》(CN11-1125/G4)上发表;1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50篇中期实验论文或案例,经课题组评审荣获一等奖12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20篇。
    三、中期实验反映的主要问题
    1、少数实验学校领导认识还不够到位
    有些学校领导表面上答应教师参加“心育”实验,但又不乐意让实验教师参加课题协作研讨;学校图书馆(室)很少有心理健康的图书或杂志,实验教师很难找到有关的参考用书。
    2、一些实验教师有畏难情绪
    截止目前,有3位实验教师不打招呼退出了实验;相当部分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活动中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撰写实验论文就觉得没有时间,造成提交中期实验论文、案例偏少。
    3、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德育化
    少数实验教师不能全面理解“心育”的目标,把心理健康问题用品德问题、思想政治问题来对待和处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与精神疾病混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扩大化。
    四、今后实验的意见与建议
    1、希望所有实验学校的领导给予实验教师更多的支持,确保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2、鼓励实验教师树立信心,勇敢担当重点课题研究的责任,有始有终把课题实验进行到底。
    3、部分子课题负责人要及时调整课题计划,让实验与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建瓯市教育局 制作维护:建瓯市教育局办公室、教育条件装备站
地址:福建省建瓯市解放路192号 邮编:353100 技术支持:
电话:0599-3833882 电子信箱:josjyjbgs@163.com 闽ICP备05010072号